近期,领克发布了其最新大型旗舰SUV——领克900(内部代号L946)。这款SUV尺寸很大,身材魁梧,非常符合网友戏称的形象“杭州湾揽胜”。其车型配置、功能定位等基本将矛头指向了理想L9和问界M9。
话不多说,我们看灯。
作为水桶车制造商的典型代表,吉利汽车从来不在车灯配置上省钱,至少在产品定义时期,尽可能将配置拉到行业前排。
就这款900的前灯而言,领克家族标志性的分体式大灯造型,仅上方日行灯部分就采用了400颗LED。下发采用的是薄透镜的主光源,和贯穿式的ISD交互屏。就薄透镜的造型来说还是挺有科技感的,和上方日行灯造型很搭。贯穿的交互屏算是最大的设计亮点,超过10000颗的LED,外加32级灰度控制,这个ISD屏的精细度和质感是小编见过量产车型里顶尖的。
尾灯一样,贯穿式的ISD交互屏,2400颗LED,料是堆满了的,效果也是不错的,图像看起来非常精细。
但是,ISD真的有必要吗?
小编认为,ISD大概率会在将来被车企舍弃。原因如下:
1. 不美观。
汽车作为工业设计非常复杂的产品,主要是靠线条来体现美感,这也是为什么贯穿尾灯越来越多,大灯越来越窄,线条越来越细。而ISD的“面”很难融入工业设计的美学之中。
2. 效果差强人意。
即便是领克900前灯这种超万颗LED的屏幕,已经是行业领先,但对于已经习惯了高清电视和智能手机的国人来说,还是糙了点,甚至有很多ISD还停留在30年前的俄罗斯方块的效果。而且如果一旦选择的图案或字体不合适,那效果就和淘宝款差不多了。
3. 功能体验感较低。
从迎宾功能角度出发,ISD的迎宾效果相比中控大屏的迎宾效果还是有点“土”。从交互的角度出发,除了在ISD上骂几句迎面而来的远光选手外,小编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交互的需求,远光选手还不一定有个好视力看到你的问候。平时正常使用中,消费者实在是难以注意到有个交互屏供其玩耍。
4. 性价比较低。
车灯本身就属于高价格的产品,ISD更是车灯界的吞金兽,大面积的ISD不仅塑料件贵,电子件更贵,线束端子也是一笔不小开销,软硬件开发更是花不少人力物力。ISD省下几百块可以在内饰加很多的小功能小配置。
最后,对于愿意给车灯产品花预算的主机厂和能够量产出优秀车灯的灯厂,小编还是非常respect的,有更多的创新和尝试,车灯行业才能持续进步。
这款车前灯来自马瑞利,交互屏来自燎旺,尾灯来自星宇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