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TA的局限与DSC的诞生
差热分析(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, DTA)是最早用于研究材料热行为的手段之一。其基本思路是在程序控温过程中同步记录试样与惰性参比物的温差ΔT,从而判断试样是否发生吸热或放热事件。金鉴实验室作为专注于材料分析领域的科研检测机构,能够对材料进行专业的热分析,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测试服务,为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可靠应用提供坚实的质量保障。
1. 温差信号仅与热流间接相关,需借助热阻系数换算,误差较大;
2. 仪器热惯性大,峰形展宽,分辨率低;
3. 基线易受炉体均温性与样品热容差异影响,难以精确归一化。
为克服上述缺陷,差示扫描量热法(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, DSC)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。DSC的核心创新在于“直接测量热流”而非“测量温差”,从而显著提高了热分析数据的灵敏度、精度与可重复性。
DSC的两大技术路线
目前商用DSC主要分为功率补偿型和热流型两类,二者在原理、结构与性能上各有优劣。
1.功率补偿型DSC
原理:在程序控温过程中,仪器通过两套独立的加热器实时调节样品端与参比端的电功率,使两者温度始终保持一致(ΔT≈0)。记录维持零温差所需的功率差ΔW,即可得到热流信号:ΔW = dH/dt。
仪器构造:
- 两个微型加热炉独立封装,分别容纳样品坩埚和参比坩埚;
- 每套炉子内置Pt电阻温度计与高响应加热丝,形成快速闭环控制;
- 通过差分放大器实时输出ΔW,直接对应样品焓变。
优点:
- 温度跟踪精度高(±0.01 °C),响应时间
- 可实现高达500 °C min⁻¹的扫描速率,适合动力学研究;
- 峰分辨率优异,可分离重叠热事件。
缺点:
- 双炉结构长期服役后因污染、氧化导致热对称性衰退,基线漂移显著;
- 需要频繁进行对称性校准,维护成本高。
2.热流型DSC
仪器构造:
- 单炉体设计,金属或陶瓷加热块提供均匀温场;
- 扁平热流传感器夹在坩埚与炉体之间,兼具测温与量热功能;
- 新型红外加热炉替代传统电阻丝,升降温速率可达200 °C min⁻¹,显著弥补早期热流型速率不足的短板。
优点:
- 基线稳定性好,长期漂移
- 单炉结构降低热不对称性,日常维护简单;
- 可配置高压、光照、气氛控制等多样模块。
缺点:
- 响应时间受传感器热容限制,高速扫描时峰形略宽;
- 量热灵敏度略低于功率补偿型(~0.1 µW vs. 0.01 µW)。
DSC曲线解析
DSC输出曲线以热流速率Φ(mW或W g⁻¹)为纵轴,以温度T或时间t为横轴。金鉴实验室在进行试验时,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操作,确保每一个测试环节都精准无误地符合标准要求。
典型曲线包含以下特征:
1. 玻璃化转变区
表现为基线阶跃,对应无定形区链段运动的“解冻”。热容变化量ΔCp可由ΔΦ = ΔCp·β计算,其中β为升温速率。
2. 放热/吸热峰
峰面积A经仪器常数K标定后,直接给出焓变ΔH = K·A。
3. 基线
理想基线应水平无漂移,实际需扣除仪器背景、热容变化及热滞后效应。
基线与峰面积的定量策略
1.基线优化
硬件:洁净坩埚、精确池盖定位、稳定载气流速;
方法:缩短温度区间、三段式空白扣除、动态基线校正(如Tzero®技术)。
2.峰面积计算
直线基线法:适用于对称峰;
S形基线法:用于伴随热容显著变化的转变;
反卷积拟合:针对重叠峰,需假设峰形函数(Gauss–Lorentz混合)。
商业软件通常集成上述算法,但用户仍需依据材料特性进行人工微调。文献尚未对复杂基线处理达成统一标准,这也是DSC结果可重复性争议的根源之一。
DSC的主要应用领域
针对材料领域,金鉴实验室提供包括DSC测试等一站式服务,涵盖各个环节,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。
聚合物:测定Tg、Tm、结晶度、共聚/共混相容性、固化动力学;
药物:多晶型筛选、无定形分散体稳定性、冻干工艺优化;
食品:油脂氧化诱导期、水分存在状态(可冻结水/非冻结水);
纳米材料:表面配体熔融、受限结晶行为、孔道水团簇识别;
液晶:精确划定介晶区间,结合POM实现相行为原位关联。
案例1:液晶温度区间的快速界定
某向列相液晶在二次升温DSC曲线中,于–5 °C出现玻璃化台阶,35 °C出现向列相–各向同性相的吸热峰,峰半宽仅2 °C,显示高纯度。该结果与偏光显微镜纹理变化完全对应。
案例2:纳米钻石前驱体中水的多尺度分布
Nanoscale, 2013, 5, 1529–1536指出,DSC可在–40 °C与–5 °C处分别检测到自由水与纳米孔道水的熔化峰;二者熔点差异ΔT随前驱体分散度增加而减小,为评估纳米材料均匀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热学标尺,这是传统TEM或XRD难以实现的。
结语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