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车灯控制器市场竞争格局

于 2025-07-20 07:17:46 发布 131 阅读 0 评论

全球每年汽车产量超7000万台,每一个前大灯使用至少一只车灯控制器,每一个尾灯使用1-4个尾灯控制器,算上售后维修件市场,全球头灯控制器年产量约1.8亿,尾灯控制器产量超2亿。


图片


全球车灯控制器市场正经历智能化与电动化驱动的快速重构,竞争格局呈现“国际巨头主导、中国厂商崛起”的双轨并行态势。

 一、全球市场概况与增长引擎
- 市场规模:2023年全球车灯控制器市场规模约61.2亿美元,预计2032年将达122亿美元(CAGR 7.97%)。其中LED控制器占主导,2025年全球规模预计突破498亿元(人民币)。


- 核心驱动力:
 - 技术升级:LED渗透率从高端车向中低端下沉,2020年中国新车LED大灯渗透率已达68%(2015年仅8%)。
 - 智能化需求:自适应照明(AFS)占全球市场70%以上份额,无眩光远光灯、动态弯道照明等功能成为高端车型标配。
 - 政策合规:欧美安全法规强制要求自动照明系统,推动控制器单价提升。


技术层面,对于车灯控制器而言,其主要功能为LED电源驱动,对应Boost/Buck电源芯片的配置诊断及控制。对于高端功能而言,ADB,自适应大灯控制算法是区别产品档次的核心技术,影响驾驶员使用体验,但好在是目前没有对这种体验的相关量化标准,大家都说自己能做,但实际效果与体验可能千差万别,主机厂也无法以此进行判断。ADB,AFS的功能控制及执行则就包含了步进电机,矩阵控制芯片等在内的多个芯片组合,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需要与整车自动驾驶系统的雷达摄像头相配合,因此整车实际体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。
二、竞争梯队:三大阵营割据

1. 国际巨头:技术垄断与全域布局

日欧双雄:Koito(日本)、Marelli(意大利)合计占据全球50%份额,主导自适应前照灯系统(AFS)市场。


 第二梯队:海拉(德国)、法雷奥(法国)、大陆集团(德国)聚焦高附加值领域(如激光大灯、矩阵式照明)。


业务策略:纵向整合车灯全产业链(光学设计+控制模块),绑定BBA等豪华车企。


全球层面来说,科博达,大陆汽车电子,Melco,马瑞利,海拉几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。

技术层面来说,科博达,大陆等聚焦核心需求量最大的产品区段,普通带ADB,AFS的大灯控制器是其布局重点,在高端产品线研发布局较少,产品研发实力相对较弱。

海拉马瑞利等车灯公司,因其主业为整灯设计与生产,产品范围覆盖从低端到高端的整个产品线,在高端设计领域基本一骑绝尘,在激光,DMD或者Micro LED,OLED,MINI LED,TFT OLED等领域均呈现领先姿态,这也是其产业属性决定的。


图片


2. 中国领军者:国产替代与技术破局


- 科博达:全球份额从2018年5.39%升至2024年9.2%,预计2025年达14.9%。核心突破:
 - 客户拓展:从大众系延伸至宝马、理想、北美新能源品牌,斩获奥迪HD大灯订单。
 - 技术壁垒:LED主光源控制器转换效率达85%(行业平均80%),毛利率高于本土对手3-5个百分点。
 - 业务规模:2024年灯控营收28.9亿元,占总收入48%。
- 其他本土玩家:星宇股份(光学设计为主)、信耀电子(辅助光源控制器)聚焦中低端市场,尚未突破核心控制器。得邦照明(业内新秀),目前积极扩展市场,雄心勃勃。

未来,如何建立起与芯片供应商绝对的战略伙伴关系依然是竞争的重点,只有拿到好的价格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。如何拿到好的价格,值得好好考虑。


另外,随着车灯用芯片国际国外的日益成熟,并且设计研发价格并不高,大约1000-1500万人民币单个芯片投资,如LED一样,拥有市场份额的公司自行开发专用芯片,以降低单价费用,也不失为一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手段。
3. 电子与Tier1厂商:跨界分食
- 汽车电子巨头:博世、电装通过域控制器整合照明控制,推出一体化智能驾驶解决方案。
- 科技企业:地平线与科博达合作开发128TOPS算力平台,赋能车灯-ADAS协同.

-尾灯控制器方面,相较于头灯功能较为简单,控制功能渐渐被区域控制器整合,而电源则依然留在车内内部。


 三、产品与技术发展路径
光源类型竞争格局
- LED主导:占控制器市场60%以上,成本下降推动中低端车型普及。
- 激光补充:高端车型(单价>50万元)渗透率提升,但受限于成本(单价是LED的3倍)。
- 淘汰技术:卤素/氙气灯份额持续萎缩,预计2030年退出主流市场。
控制系统层级演进


- 手动→自动→自适应:自适应控制系统增速最快(CAGR 8.5%),支持弯道照明、行人防眩目等场景。
- 智能化集成:车灯与ADAS域控制器融合(如科博达底盘域控搭载于比亚迪汉/唐)。

四、区域市场格局
- 亚太(40%):全球最大市场,中国为增长引擎(2025年LED控制器规模将达156亿元)。
- 欧洲(30%):技术标准高地,德系车企主导高溢价市场。
- 新兴机会:东南亚/中东汽车产能转移,中国厂商以“区域制造中心+本地化生产”模式切入(如科博达在泰国设厂)。

五、未来竞争焦点
1. 供应链重构:  
  美国关税政策倒逼中企建立“区域制造中心”(如墨西哥、东欧),Koito等日企加速东南亚布局。
2. 技术壁垒升级:  
  - 硬件:高分辨率微透镜HD大灯(奥迪项目)  
  - 软件:AI路况学习算法(实时调整光束模式)  
3. 战略破局点:  
  - 横向拓展:科博达从灯控向底盘域控延伸(单车价值从700元→2800元)  
  - 反向输出:中国Efuse智能配电系统进入奔驰供应链,打破欧美技术单向输入。  
> 新兴市场增长潜力评级


🌟🌟🌟🌟:东南亚(低成本制造+消费升级)  
🌟🌟🌟:墨西哥(北美关税跳板)  
🌟🌟:中东(豪华车需求+政策宽松)  

双轨竞速下的破局关键


全球车灯控制器格局正经历“技术路线”与“区域势力”的双重洗牌:国际巨头凭借光学积累与先发优势固守高端市场,而中国厂商以性价比与智能化集成能力实现“单点突破→系统方案”的跃迁。未来胜负手取决于:


1. 技术整合深度:能否将照明控制嵌入车辆电子架构(如域控制器);


2. 新兴市场卡位:东南亚/拉美本地化产能布局效率;


3. 客户绑定强度:从单一部件供应升级至联合研发(如科博达-大众十年长约)。  
未来,随着德州仪器,安森美等芯片大厂与主机厂及大型Terl1推进的新的技术方案,传统车灯控制器厂商可能将迎来大洗牌,拭目以待。


文章转自 微信公众号 车灯技术研究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