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账期年降那些事(上)——年降

于 2025-05-25 22:01:02 发布 4 阅读 0 评论

上周,关于比亚迪年降10%的新闻迅速在网上发酵,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随后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特斯拉,拿出自家90天的账期蹭了一波热度,表现出了自己大格局的企业家精神。然后比亚迪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立马发微博表示降价非强制要求,可以协商。

图片

为什么小编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,是因为作为车灯行业从业者的各位看官老爷,有的在主机厂当甲方,有的在灯厂既做甲方也做乙方,还有很多上游的供应链的朋友,很多人都深受账期和年降的影响。

今天我们就先来聊聊“年降”这回事。

“年降”即年度降价,即甲方向乙方提出的年度降价需求,其本意是通过VAVE来达到降本的目的,其最终结果无外乎扩大甲方的利润空间,可以握在手里,也可以吐给下游客户或让利终端消费者。

国内的年降绝大多数为甲方给乙方设定的降价要求,并在项目发包时发出,定点时签订合同约定年降,大多为3*3%或3*5%。

当然,这是理论。实际上年降的执行非常复杂,我们展开说说。

首先,视角不同理解不同
甲方的年降要求是按时间来的,例如3*3%意思是从SOP满一年时给首次3%年降,之后每年给予甲方3%,生命周期一共给3次。
但乙方的执行是优先按量纲来的,比如甲方发包项目生命周期5年,每年10万台/套,如果首年的量纲只有5万,那乙方100%是不愿意直接吐出3%的年降的。那聪明的你肯定会问,假设半年就卖了10万台呢?在如今浮夸的汽车行业这种案例极少。

其次,“狮子大开口”
价低不一定卖得好,但价高一定卖不好——这是现在汽车市场的现状。作为绝大多数零件都需要采购的主机厂,那么降本压力自然是会传递到上游供应链。比亚迪要求的10%,算业内偏高但绝非最高,小编就听过30%的,不给就罚坐。
以前这种离谱要求大多来自于国内主机厂,而近两年合资主机厂也纷纷加入,还愿意保持体面的主机厂已不多了。
同时,在年降谈判过程中甲方也有更多的招数,比如新项目不发包、不给结算价格、开二轨三轨、降低供货比例、甚至疲劳轰炸等等。而乙方则仅仅是手握停货这枚核弹而已。

最后,越来越短的降价周期
终端的汽车一天一个价,自然而然供应商也需要加快降价的频次。年降的“年”也变成了半年甚至季度。

除了价格战因素以外,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原因还有很多。

第一,比亚迪的高市场份额使得其余的主机厂竞争加剧,为了生存下去体面是最不值钱的。能站着把钱挣了的主机厂应该只剩下特斯拉一家了。

第二,供应链玩家过多。以灯圈为例,依旧是外面的人想进来,里面的人想卖厂的围城效应。做贴片的想做小灯,做小灯的想做尾灯,做尾灯的想做大灯。

第三,企业高KPI压力,尤其是财务指标,甚至很多企业把财务指标和员工的奖金挂钩,使得职业经理人们不得不做出最符合KPI的决策。

第四,“整顿职场”的没有,“有样学样”的大把。你看A企业这么干了,凭什么我们不这么干。

好了,说这么多,小编发表一下对于年降的看法。

存在即合理,但不一定有这个必要。现在的供应商也学精了,知道甲方会要降价,那在报价的时候就将年降考虑进去,导致价格偏高,羊毛出在羊身上嘛。那么主机厂的新车在上市的时候面临的就是成本虚高,售价下不来。一旦一开始价高卖不动即便后续降价也很难找回市场。

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不要年降,让供应商给出最优价,那么新车售价就有足够的下探空间,给终端一个惊喜。这也是很多主机厂当下做出的选择,一个连未来都没有的车型,再多的降价都只是纸面繁荣。

今天我们聊完了年降,明天我们来聊聊让人更加深恶痛绝的账期!

点赞(0)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